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9-19
传承历史
抗战文物
缅怀先烈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
1931年9月18日,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后炮轰北大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自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九一八”事变,如同一个无法愈合的伤疤,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历史、珍爱和平,也更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时至今日,警钟再次长鸣。我们缅怀逝者,更当汲取力量;我们勿忘国耻,更应坚定自强不息的信念。
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历史,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一针一线 一生信仰
“日本人打进来的时候,是正月十四,那会儿我才9岁……”“他们拿着枪,刺刀从窗户捅进来,往草垛里乱戳,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9月16日,平遥县东泉镇96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李秉林向记者讲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
1938年,日军攻占平遥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杀戮。为了活命,平遥老百姓想尽办法逃生,“挖地窖躲藏”成为当时最普遍的生存方式。年幼的李秉林,早早就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
1945年1月,正值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李秉林在丈夫的鼓舞下毅然参军,夫妻双双投身抗战洪流。她被分配到部队后勤工厂。“我们的任务就是给战士们做衣服、被褥、炸弹袋、子弹袋,做好物资的供给保障。”李秉林深知,她虽不用去前线拼杀,却要在后方默默奉献。
当时因设备简陋、机器紧缺,大量工作依赖于手工,军服、军被必须提前缝制,反季节赶工。作为骨干,李秉林肩负起指导女工进行“头道线”、铺棉花等关键环节的重任。一针一线,缝进的是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和战士们的深情。
在革命的熔炉里,李秉林积极追求进步。1950年,在重庆女子学校学习期间,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逐步成长为第二野战军后勤部队的一名管理员。
1952年,硝烟散尽,李秉林响应国家号召,从重庆退伍。面对安置选择,她主动放弃城里分配的房子,义无反顾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平遥县东泉镇。之后,她像无数默默奉献的退伍老兵一样,将满腔热忱融入地方建设,在平凡的岁月里继续服务乡邻。
谈及国家发展与生活变迁,李秉林十分欣慰:“你看这城越建越美,路越修越宽,我们出行、看病都很方便!这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与关怀!”(张凯鹏)
抗战文物 侵华铁证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
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的烽火岁月依然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在晋中,有人用执着将这份记忆延续——我市左权籍收藏家、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创办人王艾甫,用半生时光,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整理抗战时期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报刊,以铁的事实向人们呈现了侵华日军的暴行,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2015年,王艾甫将收集的各类资料整理成册,出版了《铁证:王艾甫抗日藏品精选》和《铁证:日军侵华罪证自录》两本书。在这两本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震撼人心的一段话:“历史不应忘却,真相不容抹杀,这是一段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历史的伤痕还在,历史的警示还在,历史的教训还在,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翻开这两本书,日本官方朝日新闻社在1937—1942年间发行的100多本《支那事变画报》及其多本增刊中的大量图片跃然眼前。透过这一张张图片,日军全面侵华及战略相持阶段的战争情况一目了然。昔日日军战地记者炫耀军国主义的《支那事变画报》,今天成了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侵略中国罪行的铁证。
王艾甫语气沉重地说:“这些照片是日军侵华时,随军记者拍下来的,真实再现了日军在中华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成为日本侵华的有力证据。”
王艾甫不仅收藏历史,更致力于让历史发声。他自费创建辽县抗战纪念馆,并将其整体捐赠给左权县政府。带领团队将1.5万件藏品数字化,整理出2万个“藏品背后的故事”,编纂70余册史料汇编。
如今,85岁的王艾甫仍在整理《左权英雄谱》,筹备新的抗战史料展。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志愿者加入文物守护行列,太行山间回荡着新的“集结号”。(李娟)
重温历史 警钟长鸣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全市各影院、博物馆等场馆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与放映活动,带领广大群众重温历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战精神。
9月18日,山西离石抗战壁画展在山西晋之源壁画艺术博物馆展出,吸引各界人士前来观看。本次壁画展首次公开展出了创作于1949年的40幅珍贵抗战壁画,被誉为“一部壁画版的吕梁英雄传”。本报记者张颖参观展览后表示:“在‘九一八’这个特殊的日子观看此展,意义非凡。这些壁画艺术珍品,既是对历史的深刻铭记,对先烈的深切缅怀,更是对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的有力传承。我们要以史为鉴,将抗战精神转化为立足岗位、奋发图强的实际行动。”
当天,晋中各大影院与全国同步上映电影《731》。该片通过银幕重现了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进行细菌实验与人体试验的反人类罪行,以真相警示世人,揭露战争罪恶。影片特别将9月18日9时18分作为首场放映时间,并注有“警钟长鸣”的标识。这一安排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历史真相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褪色,艺术表达让跨越时代的警示生生不息。我市退休干部李宪民观看电影《731》后感慨道:“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值此之际,播出这部抗战历史题材的电影,为大家提供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历史认知途径。它告诫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同时也绝不能忘记历史教训,要时刻保持警惕。”(闫淑娟)
爱国情怀 薪火相传
一段历史,镌刻着民族的苦难与抗争;一种精神,指引着青春的方向与担当。9月15日上午,榆次区中都路小学的校园里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息,一场意义非凡的升国旗仪式准时拉开帷幕,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全体师生肃立注目,深厚的爱国之情在每个人心中激荡。升旗仪式后,学生代表牛御彤走上演讲台,以《勿忘国耻 爱我中华》为题,开启了一场震撼心灵的国旗下演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铁路,炮轰北大营,拉开了侵略中国东北的序幕。短短四个月,128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沦陷……”牛御彤详细回顾了“九一八”事变山河破碎的屈辱历史,同时生动讲述了革命先烈们奋起抗争的英雄事迹,那些英勇无畏的身影、坚贞不屈的精神,如同一束束明亮的光,照亮了黑暗的历史天空。
她激动地说:“少年强则国强。同学们,爱国不是说空话,是要做好每件小事:认真上课是爱国,锻炼身体是爱国,节约粮食也是爱国!”这些真挚的话语,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了全场师生心中的爱国热情。
9月17日,平遥县实验小学三年级的思政课上,教师李飞燕带领同学们重温了“九一八”事变,更将重点落在“奋斗精神的传承”上。她告诉同学们:铭记“九一八”,不是只记住“沦陷”的伤痛,更要记住先辈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传承抗战精神,也不是复刻历史场景,而是找到新时代的“奋斗坐标”。李飞燕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让大家明白在新时代传承精神就是要立足当下,努力学习。
一场升旗仪式,一堂生动的思政课。通过庄严的仪式、深情的讲解,激励着青少年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武玲芳)
见证荣光 汲取力量
铭记伟大历史胜利,凝聚正义和平力量。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共同开创更光明的未来。
受阅部队官兵英姿飒爽、斗志昂扬,新型武器装备阵列如山、威武雄壮,充分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国家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和现代化军队建设的辉煌成就,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定决心与强大能力。
“这场气势恢宏的阅兵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堂震撼心灵的历史课、一次涤荡灵魂的思想洗礼、一部催人奋进的生动教材。”晋中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技术专业张丁方表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要深化思想认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立志为国家建设出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力量。
“全国模范法官”代表,介休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学武受邀在现场观礼。“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心非常激动、非常振奋,目睹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凝视中华儿女以血肉铸就的辉煌胜利,我更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杨学武表示,将赓续伟大抗战精神,把此次阅兵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服务的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尽责,恪守为民初心,以极致的精神做实定分止争,以公正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李娟)
记者手记
勿忘国耻 吾辈自强
□张颖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柳条湖畔的一声爆炸撕裂了东北的宁静。日本关东军自导自演的“柳条湖事件”,成为其全面侵华的起点。这场持续14年的抗战,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的民族创伤,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其教训之深刻、影响之深远,至今仍在叩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
据统计,14年抗战中,中国半数国土被侵占,3500万同胞伤亡,380万将士喋血疆场。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与民族的苦难。然而,屈辱并未击垮中华民族的脊梁。“九一八”的枪声,反而成为唤醒民众的警钟。中国共产党第一时间发表宣言,揭露日军阴谋,号召中华儿女反击侵略,东北义勇军、抗日联军迅速崛起,晋中也成为八路军抗日的重要根据地。太行山、吕梁山环绕的晋中大地,处处留下了抗日军民的英勇事迹。这些英勇事迹证明:当外敌入侵时,中华儿女从未屈服,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从“九一八”事变的炮火到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然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时刻提醒我们:唯有自身强大,才能捍卫国家主权。
今天,我们回望“九一八”,不仅是为了铭记伤痛,更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每年9月18日,防空警报响彻城市上空,抗日烈士纪念碑前,人们排队献花、默哀致敬。这些仪式背后,是民族记忆的传承,更是对和平的珍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当以史为鉴,以行践诺,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报眉设计:胡启龙 制图:胡启龙
策划:路丽华
统筹:李娟
摄影: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