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县区>灵石

留住非遗记忆 传承文化薪火

——灵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新生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9-19

2006年12月,灵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2009年开始,灵石县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2016年,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灵石县非遗馆建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生动见证,其背后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风俗所系、情感所系。近年来,灵石县以守正创新的姿态,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

传承根基厚, 让非遗技艺代代有守护

灵石县非遗项目数量多,涵盖传统技艺、民俗礼仪、民间曲艺等多个类别——从指尖流转的刺绣、泥塑,到耳畔回响的民歌、戏曲,再融入节气的民俗仪式,不仅完整保留了灵石本土文化的独特基因,更构建起立体的文化记忆体系,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而规模庞大的非遗传承人队伍,既是这些技艺的“活载体”,更是守护传承的“主力军”:他们中既有深耕行业数十年的老匠人,坚守传统技法不褪色;也有年轻一代传承人,带着创新思维加入,让古老技艺适配现代审美。两者共同发力,既避免了技艺因无人承接而消亡,更让非遗从“静态档案”变为“活态传承”,为代代守护打下坚实基础。

据统计,灵石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8项:国家级1项,省级8项,市级18项,县级7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9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7人,市级传承人14人,县级传承人87人。

传承载体全,让非遗传承触达基层角落

非遗传承绝非“空中楼阁”,需要依托实体载体搭建起“展示、教学、实践”的桥梁,才能让文化根脉真正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目前,灵石县拥有县级非遗展示馆1个,县级非遗工坊3所,县级非遗示范传承所3个,非遗传承所9个,这不仅打破了非遗传承的时空限制,推动其触达基层角落,更让不同区域的群众都能近距离接触、参与非遗传承。

灵石县非遗馆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集互动展示、宣传教育、创新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面积252平方米,于2016年3月15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每周二、四上午9:00—11:00为开放时间。其借助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从九大板块对灵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并配备先进的声光电设备,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区,通过各种活动,担负起传播与弘扬灵石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展示传承和市民触摸非遗、感知非遗的平台。

据统计,灵石县非遗馆年均接待参观人数2000余人,其中包括学生、教师、文化工作者及普通市民等各个群体。此外,该馆还定期举办非遗讲座、工作坊、展览等活动,吸引了大量非遗爱好者和传承人的参与,有效促进了非遗的传播与交流。同时,县级非遗工坊和示范传承所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不仅为传承人提供了创作和展示的平台,还通过教学培训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为非遗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传承载体的全面建设,真正实现了让非遗传承触达基层角落,也让非遗在灵石县焕发出新的光彩。

传承实践丰,让非遗焕发当代活力

若说非遗项目是“文化内核”、载体场馆是“传承骨架”,那丰富的实践活动便是“血液”。只有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打破“非遗在博物馆里”的距离感,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激活非遗的当代生命力,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新光彩。灵石县正是通过常态化、多场景的非遗实践活动,让这项“老遗产”接上了“新地气”。

一直以来,灵石县积极开展各种“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特色非遗项目常驻校园、社区,促进更多人接触非遗、了解非遗,让非遗之美融入百姓生活。

此外,灵石县还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持续多年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在2024年1月,更是设立了灵石非遗王家大院展示区,这也是灵石文旅面向游客群体开放的非遗展示互动区域,部分非遗项目还支持现场互动体验,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灵石非遗。

据统计,灵石县年均开展各类非遗实践活动超30场,覆盖群众超万人(次),正是这些接地气、有温度的实践,让非遗从“古老技艺”变为“生活元素”,真正在当代社会焕发蓬勃活力。

未来,灵石县将继续秉承保护与传承并重的原则,深入挖掘非遗的内涵与价值,通过创新手段激活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持续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和学习机会,确保非遗技艺得以薪火相传。

记者 张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