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19
山西银圣科技有限公司回转炉煅烧车间。 通讯员 薛刚 摄
讲述人|山西银圣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 郭毅
前阵子到宝武集团青山基地,车间智能检测屏上数据实时跳动——用山西硅钢级氧化镁生产的硅钢片,铁损值稳定在0.82W/Kg,磁感应强度超1.95T。车间工程师笑着说:“现在不用再盯着‘花脸’钢片发愁,国产氧化镁比日本进口的还靠谱!”这话听得我心里暖,要知道,几年前想突破核心技术封锁,打破进口氧化镁的垄断,是件难如登天的事。
那会儿国内高端取向硅钢生产,全被日本进口氧化镁“卡着脖子”。我去下游企业调研,常看到工程师对着涂覆不均的钢片叹气:“进口货不仅每吨贵好几千,配液时分散性还差,供货周期都得看人家脸色。”当时,国内虽有两家企业尝试生产,可产品性能跟不上,高端市场根本挤不进去。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我们技术团队当时就憋着股劲:“凭啥好材料只能靠进口?咱必须用技术迈过这道坎!”
为破局,我们第一步就搭建了“产学研联盟”。2020年,公司联合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南京高淳建起第二研发基地,还与上海交大、宝武研究院专家深度合作。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围着电子显微镜观察氧化镁颗粒形态,用激光粒度仪反复调试粒径分布,光专用粘结剂配方就试了上百次。为攻克“重质硅钢级氧化镁制备”难题,团队连续几个月泡在实验室,常常凌晨还在盯着反应釜温度曲线调整参数,累了就趴在桌上歇一会儿,最终让颗粒均匀度提升40%,流动性达到国际标准。2023年,这项技术还拿下了国家发明专利,成了打破垄断的关键“利器”。
在此期间,研究员们始终咬牙坚持,当样品显露成功苗头,又将实验参数转化为标准化生产流程,深入生产一线,和工程师、技术工人一起破解从“克”到“吨”的放大难题。反复测试下,终于实现从“样品”到“产品”的跨越。
我们还针对不同客户需求,与宝武、首钢协同研发定制产品:给武钢研发QL型硅钢镁,将杂质含量控制在0.001%以内;给首钢研发S1型,专门优化涂覆均匀性。同时,我们直接对接下游客户,化身技术顾问与解决方案提供者,倾听市场声音,解读产品性能,根据客户反馈快速迭代优化,让产品不仅“造得出来”,更“用得顺手”。
2023年,公司高等级薄带硅钢专用氧化镁通过批量试用,性能优于日本进口产品,彻底打通“从样品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获得市场准入认可。“通过的那一刻,我们整个研发团队都沸腾了,日夜努力有了成功,也为咱中国人争了口气。”
这几年,创新成果也跟着不断冒头。到现在,公司已有10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技术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还参与制定了黑色冶金行业《取向电工钢用高温退火隔离剂》标准。如今,全球8家同类生产商里,咱的硅钢级氧化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70%,2024年销量1.2万吨、收入破3亿,同比增长36.5%,曾经的“卡脖子”领域,现在成了咱的“护城河”。
记者 范卓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