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雷暴哮喘过后

别让 “平静” 掩盖隐患 后续诊治亦是关键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19

9月8日晚,我市突发雷暴大风天气,短时间内,“雷暴哮喘”患者激增。当急促的喘息和胸闷终于缓解,不少人长舒一口气。但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安丽青提醒,症状的缓解并不意味着疾病痊愈。雷暴哮喘发作后,正确的后续诊治与管理,是预防下一次严重发作的关键。

雷暴哮喘的本质是大量超细过敏原颗粒引发的强烈气道炎症。就像一场森林大火,明火(急性症状)虽被扑灭,但地下仍有余烬(持续的气道高反应性和炎症)。如果不对这些“余烬”进行彻底清理,下一次遇到火花(如冷空气、轻微花粉、运动)就可能再次燃起大火,甚至比上一次更凶猛。因此,发作后的管理至关重要,其核心目标有四个:规范检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彻底消除炎症,让敏感的气道恢复平静;预防近期内再次发作;建立长期防线,避免未来重蹈覆辙。

那么,患者该如何进行后续管理呢?安丽青给出了详细的行动指南。第一阶段要明确诊断,评估病情。病情缓解后一定要进一步进行肺功能、过敏原、炎症指标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对病情做出全面评估。第二阶段短期恢复(发作后24-72小时),要严格遵医嘱,切勿自行停药。缓解药物应手边常备,按需使用。此外,要密切自我监测,注意是否出现夜间或清晨咳嗽、轻微活动后气短、胸闷等,这些都是气道仍未完全恢复的信号。在生活环境方面,要创造一个“低敏”环境,使用空气净化器,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第三阶段关键复诊(发作后1-2周内),与医生共同制定下一步康复计划,找出诱因和管理漏洞,制定或更新一份清晰的《个人哮喘行动计划》。第四阶段长期管理(构筑坚固防线),要坚持日常控制治疗,学会提前预防,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使用抗过敏药或增加控制药物剂量,并随身携带急救吸入器,并定期检查其有效期和剩余药量。

记者 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