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转型发展话亮点

给人才“搭台” 让创新“出彩”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17

讲述人

榆次区人才办主任 张文静

每次翻开“怡然见晋中 ‘榆’见好青年”校地企融合专场活动的现场照片,看到学生们围绕企业展位认真咨询、校企双方落笔签署合作协议的场景,我总不禁感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签个字”,更是真正把高校的“人才蓄水池”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端”紧密连接在一起。更令人振奋的是,50余家用人单位带来了617个优质岗位,覆盖数字技术、产业运营等多个领域,全部围绕榆次转型发展的急需方向设置。每一个岗位,都蕴含着“把好青年留在城市,让这座城更有活力”的用心。

举办这样的活动,从来不是“搭台走过场”。这些年来我们深知,企业常常发愁“找才难”,想招到合适的青年人才往往要奔波各地;本地学子也忧心“就业难”,毕业后想留乡发展,却摸不清家乡企业的真实需求。因此,我们做的就是“穿针引线”的工作:一边摸清企业的人才缺口,一边掌握高校的培养方向,既瞄准产业需求点实现人才精准落地,也聚焦人才关切点让服务暖到心坎。

近年来,榆次区紧紧围绕“双城定位”与创新发展战略,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深度融合,构建起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我们认真落实山西省“1+N”人才政策,研究制定《榆次区深化省校合作实施方案》,并针对性出台《榆次区全方位推动校地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榆次区鼓励和扶持高校教师创业开办科技创新企业二十八条(试行)》《榆次区进一步放宽落户政策加快人口集聚若干措施》《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二十条措施》《榆次区街道社区与高校“校地融合”联合共建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构建起新时代榆次人才工作的“四梁八柱”。

同时,大力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柔性引才用才,积极探索“政府部门+企业+人才+产业”模式,支持企业在太原乃至一线城市设立研发机构,广泛汇聚高端智力资源。

我们从不采取“大水漫灌”式引才,而是围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建立“产业需求清单+人才供给清单”机制,实现人才与产业的“精准对接”。带着企业需求,我们先后参加山西省“人到山西好风光”成都、南京、徐州专场活动,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优质生源基地,吸引200余名知名高校大学生来榆次实践。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让转型发展的根基越扎越稳。

不过我们心里很清楚,让人才签下协议、来到城市,只是第一步。要让他们真正扎下根、安下心,后续服务必须跟得上、暖到心,这正应了“引才靠诚意,留才靠心意”。

为此,榆次区牢固树立全周期服务理念,主动对接沟通、积极联系服务,用足用好省、市人才政策,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协作,依托我区医疗、教育、住房、交通等资源优势,提供更多人才专属绿色通道待遇,全面提升人才吸引力。我们要让人才感受到,这座城市不仅需要他们的才华,更在乎他们的冷暖。

未来,我们既要多举办校地企对接活动,把更多优秀青年“迎进来”,更要不断提升服务“温度”,让留下的人才时时感受到城市的暖意。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在这里工作有奔头、生活有甜头,提起这座城便由衷说句 “幸好当初留了下来”。

记者 郭娟 通讯员 高语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