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7-16
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园 资料图
巍巍太行山,层峦叠嶂间,一个名为石拐的村落静卧于历史长河与时代浪潮的交汇处。88年前,这里曾是八路军将士运筹帷幄的红色热土;88年后,这片土地以抗战精神为笔,绘就一幅红色文化与绿色经济交相辉映的乡村振兴画卷。从烽火硝烟到农文旅融合,石拐村用跨越时空的坚守与创新,诠释着红色基因的永恒生命力。
“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是读懂太行抗战史的窗口。”在和顺县横岭镇石拐村,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馆讲解员张越娓娓道来那段充满硝烟的太行人民抗战史——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沿平绥、平汉等交通干线向华北大举增兵,华北大地笼罩在日寇铁蹄的阴霾之下。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危急关头,11月11日,八路军总部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左权等将领齐聚一堂,共商华北抗战大计。
“这张泛黄的作战地图,记录着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关键部署。”张越轻触展柜台面,将历史的指针拨回到那个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
120师以管涔山脉为支点,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15师一部留在晋察冀边区,其主力转至吕梁山,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129师和115师一部由正太路南下,依托太行、太岳山脉,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这次会议,不仅确立了“分兵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更实现了由单纯军队抗战向全民抗战的历史性转变。正如朱德总司令当时在高级干部会议所言:“我们要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11月12日,八路军总部向西南转移,各师按既定部署向山西四角展开战略布局。11月13日,129师师部在石拐镇紧急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师长刘伯承拍案定调:“把主力部队化整为零,以连为单位,或抽调骨干组成游击支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短短数日,三分之二兵力如星火燎原般散向太行山麓,与地方党组织携手点燃抗日烽火。这次会议,被历史学家誉为“华北抗战的灯塔”,其光芒穿透时空,至今仍在石拐村的每一寸土地上闪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石拐村从未停止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步入新时代,该村以石拐会议纪念园为圆心,构建起“可学、可研、可游、可品、可购”的红色农文旅生态体系。石拐会议纪念园内,2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广场、会议旧址四大主体建筑群和丰富的历史细节,生动地还原了1937年八路军战略部署的关键转折点。
“我们不仅要讲好红色故事,更要让故事‘活’起来。”石拐村党支部书记张利红站在纪念园广场上介绍。通过“党建+研学基地”模式,石拐村串联起纪念馆、网红桥、采摘园,打造出一条集研学、体验、休闲于一体的旅游路线。沿河滩地的红色生态采摘园里,时令果蔬与农事体验区相映成趣,游客可亲手采摘鲜果,聆听田间小讲堂的党史课。这种“种产销观”一体化模式,带动“一瓶醋、一瓶酒、小杂粮”等特色产品销售,带动村民增收。
同时,每年围绕各类节庆等重要时间节点,石拐村连续举办“丰收节”“红色记忆节”“山水石拐行”等特色文旅活动,让 “游石拐、品特产、听党课”成为当地的特色文旅品牌。
“红色是根,绿色是叶,只有根深叶茂,才能结出共富的果实。”张利红的愿景正逐步实现:以石拐会议纪念园为核心,联动周边红色遗址、自然景观与乡村资源,探索‘红色教育+沉浸体验+生态康养’三位一体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让石拐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太行巍巍,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石拐悠悠,诉说着时代的奋进强音。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株草木,都在向世人证明:抗战精神永不褪色,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记者 闫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