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知识反哺乡土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4-29

李彦乔

大学生回乡创业,对于农村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是农村发展急需的新鲜血液。

榆次区东阳镇逯村,北京理工大学的毕业生温靖放弃金融行业的工作,回乡创办山西靖果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采取土地入股、合作开发的模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投资搭建大棚,运用先进技术种植无公害可直接入口的西红柿,不仅收获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带动入股农户快速致富。

从温靖的创业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长期以来,农村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匮乏,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回归,带来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创新思维,为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国城乡关系的百年演进史,本质上是生产要素的单向流动史。从科举时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阶层跃升,到市场经济时期农民工的“候鸟式”迁徙,农村始终扮演着人才输出地的角色。这种单向流动造就了城市的繁荣,却让乡村陷入“人才失血”的困境。当知识精英携带着现代管理理念和前沿科技回归乡土,他们实际上搭建起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桥梁。

在如今的晋中大地上,这种要素重组呈现出清晰的实践路径。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传统小农经济转型为股份制合作经济;借助设施农业技术,露天耕作升级为精准可控的工业化生产;依托现代营销网络,初级农产品进化为品牌商品。这种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不仅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率,更重要的是构建起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大学生返乡创业带来的“蝴蝶效应”正在显现。例如在浙江安吉,“80后”海归用区块链技术重塑白茶产业链;又如在四川蒲江,农学博士团队让丑柑变身“黄金果”;再如在山东寿光,青年创客的植物工厂重新定义蔬菜生产。这些案例共同印证了一个重要理念,那就是当知识资本注入乡土,沉睡的生产要素被重新激活,城乡二元结构的坚冰必然会快速消融,农村将会迎来生机勃发的春天。

现代农业早已突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意象,在温靖的智能大棚里,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作物生长参数,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调控营养供给,物联网技术实现全程溯源。这些场景颠覆了人们对农业的认知,展现出“数字农民”的工作图景。大学生群体携带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能力。

知识下乡正在重塑农村人力资本结构。在山西靖果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学生创业团队开设的“田间课堂”定期传授现代农业技术,普通农户逐渐掌握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部分骨干成长为技术能手。这种人力资本升级具有乘数效应:当第一个大学生带来新技术,往往会培养出十个技术型农民,进而辐射带动百户传统农户转型。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在保持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性转化,创造出独具魅力的乡村新业态。

土地制度的创新突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制度支点,通过“三权分置”改革,以经营权入股方式整合零散土地,在保持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实现规模经营。这种制度设计既保障了农民权益,又破解了土地细碎化难题,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开辟了合规路径。

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大学生返乡创业实质是推动了乡村的价值重构。当电商直播让土特产直通都市餐桌,当民宿经济唤醒沉睡的老屋,当康养产业激活生态资源,乡村不再是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而是成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的复合价值空间。这种价值重构正在扭转乡村“被边缘化”的命运,使其重回文明演进的主航道。

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回望,大学生返乡创业已超越个体选择的范畴,升华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当知识精英与乡土中国深情相拥,带来的不仅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更是文明形态的迭代升级。这场正在深入的革命一旦形成潮流,那就必将在广袤的乡野播撒下现代文明的种子。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当人们谈论理想的生活图景时,“归隐田园”将不再是文人的精神乌托邦,而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选择。

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价值,不仅在于经济收益的提升,更在于重构农村发展的底层逻辑。这种改变正在全国许多村庄悄然发生,这也同时预示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变革。未来的农村,必将是知识与土地交融的创新沃野,必将是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发展热土,更是一代有为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