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和顺糊嘟记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4-29

李波

幼时偎在太姥姥灶边,煨一锅糊嘟,白气袅袅暖身暖心。

那口豁了沿的铸铁锅总卧在灶台上,锅沿积着经年的烟灰,拿指甲轻刮能落下半碗墨汁子。

水滚时投进土豆块,沸水咕嘟着将玉白熬成赭黄。玉米面掺莜面,金褐相间的粉末在她掌纹间簌簌抖落,在滚水里旋作一团云絮。太姥姥总要往锅心留个气眼,说是“给灶王爷透亮儿”,眯着被柴烟熏红的眼,数着时辰。

待到蒸汽裹着玉米面莜面漫过灶台,青灰的烟炱便混着面香在梁柱间游走,恰似她絮絮叨叨的俚语,在光阴里凝成琥珀。再添把四月晒干的嫩柳叶,面糊里便浮起星星点点的翠,倒似把春色揉进了寒冬。

那根枣木擀杖早磨出了包浆,油亮亮映着40载晨昏。太姥姥用它顺时针画着圈,搅起漩涡状的云絮,这功夫讲究“外圆内方”——水要沸得欢脱,火却要文得绵长,像熬日子似的把粗粝熬成柔顺。

太姥姥说,三伏天搅面要逆时针“压住心火”;数九寒天得顺时针“引着阳气生”。稠了添瓢井水,稀了撒把面……活活把中国人的变通之道熬进了五谷轮回。

檐下的辣椒串早风干成绛色玛瑙,太姥姥摘两把碾碎,浇上滚烫的棉籽油。“呲啦”一声,辛香窜得满屋梁柱都在打颤。这辣子配上大葱,呛烈裹着咸鲜,倒像她这辈子咽下的苦楚,都化成了碗底的胭脂红。

八岁进城那日,糊嘟香裹着柴火香钻进蓝布包袱。官房院柳条曳着八岁的魂,我头也不回地离去,却不知30余年浮沉后,柳烟总在梦里蘸着烟灰写字……

如今,城里的“养生糊嘟”,总缺了那口柴火炝锅的焦香。回首往昔,才懂得家乡的糊嘟里,早把半部《道德经》化成了烟火气——玉米面的粗粝是“大巧若拙”,辣子的暴烈是“反者道之动”,而那永不停歇的擀面杖,分明在画着生生不息的太极图。

昨夜梦见太姥姥立在雾蒙蒙的灶台前,锅里正熬着糊嘟,像极了太极图里煮乾坤……醒来枕上湿了一片,恍惚又见擀面杖在月下转啊转,把离合悲欢都搅成了绵绵的琥珀光。

糊嘟,这锅人间烟火,辣是阳,糊是阴,七分柔裹着三分刚,把《易经》熬进了粗瓷碗,将庄子的“混沌”拌成了太行山里的人间至味。

此刻,那口黢黑的铁锅仍在记忆里冒着热气,等每个迷途的游子,循着面香找到回家的卦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