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4-29

曹海欣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诗作,生动地描写了南方早春明媚、迷人的景色。在一个春日和煦的下午,我去了一趟百草坡,在空旷的山野中呼吸一口清新空气,那种沁入肺腑的感觉就像吃了一口凉爽的西瓜。广场上车停得满满当当,大人、小孩挤满视野,各种颜色的风筝随风飘扬。

你看那是一个小鸟风筝,闪着双翅在天空翱翔,优雅的身姿是那样优美;再看另一只蜻蜓风筝,也在扑扑地飞,旋转着攀升;又是一个直升机风筝,一飞冲天,颇有凌云之志,它在冲向云霄。

记得小时候在乡村生活,三哥帮我做了一个风筝,先是用菜刀破竹子,制成一根根篾条,选取韧性好、弹力大的作为风筝骨架,糊上纸张,调试颜色,再用木头削制线轱辘,最终一只完整的风筝就做好了,整个过程汇集了传统风筝制作的核心技艺:扎、糊、绘、放。在有风的地方一拽线,风筝迎风飘扬。在追逐春光的田野里,三哥告诉我“放风筝时要听风的脾气。”

风筝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春秋时期,从汉代扎成鸟禽状骨架,上糊以纸,称为“纸鸢”。放风筝最早开始于唐代,明、清朝代以后蔚然成风。

曹雪芹写的《风筝》,“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意为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牵线断了,失去力量,飘然而去,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清代孔尚任写的《风筝》,“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充满了童趣,一群孩童结伴而来,手执风筝,抱怨天公不作美,没有足够的风来放风筝,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宋代陆游写的《观村童戏溪上》,“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描绘了雨后村童嬉戏的场景,有的孩子在泥泞中奔跑,有的孩子放着风筝,充满童趣和生活气息。元代马臻写的《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其十六》,“豪家游赏占头船,趁得风轻放纸鸢”,描绘了清明时节西湖边人们放风筝的热闹场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闲适与和谐。

现在放风筝,有大人也有小孩,风筝飘起来,各种品牌各种造形的都有,琳琅满目。借着和煦的东风,风筝飞起来了,从那根细线上,我感受到千年文脉的延续,体会到古今相通的生命情趣与生命感悟。